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4篇
  免费   657篇
  国内免费   414篇
航空   1851篇
航天技术   458篇
综合类   330篇
航天   8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51.
KuaFu Mission     
The KuaFu mission-Space Storms, Aurora and Space Weather Explorer-is an "L1+Polar" triple satellite project composed of three spacecraft: KuaFu-A will be located at L1 and have instruments to observe solar EUV and FUV emissions, and white-light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and to measure radio waves, the local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and high-energy particles. KuaFuB1 and KuaFu- B2 will bein polar orbits chosen to facilitate continuous 24 hours a day observation of the north polar Aurora Oval. The KuaFu mission is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complete chain of disturbances from the solar atmosphere to geospace, including solar flares, CMEs, interplanetary clouds, shock waves, and their geo-effects, such as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and magnetic storms, and auroral activities. The mission may start at the next solar maximum (launch in about 2012), and with an initial mission lifetime of two to three years. KuaFu data will be used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space weather phenomena, and will be used for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purposes. The overall mission design, instrument complement, and incorporation of recent technologies will target new fundamental science,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space weather, and raise the standard of end-to-end monitoring of the Sun-Earth system.  相似文献   
52.
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TEC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北京、乌鲁木齐、武汉GPS观测数据计算的垂直总电子含量,分析了发生于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观测区域的电离层状态。结果表明,在4月7日北京时间0200-0700之间,在中、低纬地区出现了较弱的电离层负相暴,与前一日相比,最大TEC之差在-8TECU左右;在北京时间0700之后,在较高纬度地区开始出现强列的电离层负相暴,并且该负相暴随着时间逐渐增强;但在北京时间0700-0900之间,在低纬地区出现了电离层正相暴。在定时间内较高纬度地区的负相暴逐渐增强并向南移动而低纬地区的正相暴经历了增强到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利用Adkins-Smith二次流模型计算得到转子出口截面落后角沿叶高的变化。在压缩系统稳定性模型中考虑叶尖流面落后的角影响,并提出一个新的时滞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落后角的大小对压缩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同时揭示了叶尖间隙对压缩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通过相似性分析得到了空间连续流电流体力学过程地基模拟的相似性准则,数值模拟表明,所得相似性准则是有效(近似)的,基于此,建立了空间连续流电泳电流体力学过程地基模拟实验系统,并进行了生物样品分离实验,当然,相似准则的最终检验有待于空间实验。  相似文献   
55.
叙述了为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在接收精密仪器所采集的数据过程中考虑将原有RS232串口通信,改进为USB接口通讯。但是接收到的信号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周期性强干扰。为此,通过分析USB/RS232转换原理及A/D采集输出数据特点,对原软件的数据采集部分增补了具有特殊功能的子程序,使得应用程序可以自行恢复数据的完整性。此方法具有通用性,可在不同软件编辑环境中实现,且不影响硬件组成。文中又详细介绍了在薄膜厚度在线测量中应用上述USB接口通信的情况,实测结果表明试验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改进后的电容测量系统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主要介绍频率合成参数自动测试系统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较详细地介绍频率准确度的表征和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来说明测试程序中各参数的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根据,并对主要仪器的诊断程序作了简要介绍。系统采用AST386/33+GPIB接口板作为系统控制器,GPIB接口板采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作为个人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工作站的接口板,测试程序采用ESBASIC语言,该语言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GWBASIC的基础上,加进了GPIB控制和测试语句而研制的。该语言功能强,尤其对带有GPIB接口的仪器操作特别方便,并可在汉字操作系统下运行,各种曲线绘制程序采用图形语句功能较强的QUICKBASIC语言。  相似文献   
57.
针对现有的稠密点云配准方法依赖初始位置设定、计算成本高、配准成功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局部几何特征的稠密点云配准方法。采用深度卷积网络模型提取点云的局部几何特征,从而减少了三维点云数据的噪声、低分辨率和不完备性等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K维树搜索完成局部几何特征描述子的关联工作。最后,通过随机采样一致算法对点云的相对位姿进行鲁棒的估计。通过对开源数据集上5个典型场景中的数据测试表明,该方法的配准成功率达到92.5%,配准精度达到0.0434m,配准时间相对最邻点迭代配准算法缩短了74.7%,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时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58.
简要介绍了2.5D石英纤维织物增强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测试装置,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试样跨厚比、变形测量等对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总体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合理确定了材料弯曲性能测试的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59.
含硼富燃料推进剂燃烧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AP包覆硼对含硼富燃料推进剂低压燃烧的影响。通过微热电偶测温和火焰单幅照相技术分别测试含硼富燃料推进剂燃烧波温度分布及燃烧火焰结构;根据气相温度变化的趋势,把该推进剂的气相区燃烧又分为三个子区,并给出了三个子区的厚度,分析了各区温度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用扫描电镜对熄火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通过能谱仪进行局部元素分析;该推进剂中断燃烧熄火纵向剖面的实验表明,该推进剂的燃烧表面存在“沉积层”;分析认为该“沉积层”由硼、积炭和少量的三氧化二硼组成,且基本惰性。燃面上“沉积层”的厚度与温度分布曲线中燃面上气相区的厚度基本一致,认为该推进剂的气相反应在燃面上的惰性“沉积层”中进行。  相似文献   
60.
虚拟现实技术在飞行器级间分离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军  陈万春  肖业伦 《飞行力学》2004,22(1):60-63,67
主要讨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飞行器级间分离仿真分析的方法。给出了飞行器级间分离仿真时用于控制飞行器模型运动的虚拟世界结构,并且据此建立了一个包括飞行器模型和场景模型的虚拟世界。基于Matlab和Simulink,还给出了将虚拟世界与其它的计算程序结合起来的方法,实现计算、仿真、显示一体化。基于此框架,通过流体力学、飞行力学计算以及级间相对姿态和位置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讨论了飞行器级间分离碰撞干扰问题,为级间分离方案和分离机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